第三章 瑜伽和身体变化

大学时,我妈提议我学种舞蹈或运动,培养爱好、锻炼身体一举两得,于是我在学校的舞蹈中心报名开始练瑜伽。一周两次课,中午上课,一次课1小时15分钟左右。

我的身体有越来越多的变化。这不难理解,瑜伽对身体所起的变化,可以拿其他运动来类比一下。比如你喜欢跑步,你的身体也会随着跑步变强壮,心肺功能变强了,腿上的肌肉变紧实了,不那么容易感冒,冬天不那么怕冷,夏天不那么怕热了,跑完步回到教室或办公室、刚刚想不出的问题突然一下子就想出来了,心情变好了。喜欢打羽毛球,你的手臂肌肉会变结实,我的一位朋友,是位羽毛球爱好者,他说他的两条胳膊不一样粗,拿拍子的那条更结实更粗。

如果有意识地训练和提升打羽毛球的技能,身体灵活性和反应敏捷性可能也会提升。反应敏捷性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大脑上的,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大脑得先反应过来,然后才能给身体下命令,指挥身体跑到左边或者右边去接住球。所以,运动可以改变身体,同时也在改变大脑。

我突然意识到,灵活性,这可能也是既是身体上的,也是大脑上或者性格上的。对身体来说,跟灵活对应的是僵硬,对大脑来说呢?身体灵活了,大脑似乎也跟着会变得更活络、更有想象力、更有包容性,遇到事情可能不会那么“钻牛角尖”或固执死板。

如果有意识地为跑马拉松或者别的比赛做训练,或者就只是想挑战一下自己,你对自己跑步的要求逐步提高,你可能会发现,你身体耐力提升的同时,你的性格中的忍耐性——容忍、包容、坚韧、坚强、勇敢、勇气——先暂且不管我们是怎么命名它的,可能也会跟着提升,比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会那么容易害怕或退缩。

所以,瑜伽,跟其他运动类似,能够改变身体、改变大脑、改变性格。

比如,猫式、虎式、猫伸展式、眼镜蛇式对脊柱很好。蝗虫式能锻炼背肌。风吹树式拉伸侧腰、纤细腰部。双腿背部伸展式按摩腹内脏器、对肠胃消化系统好,刺激生殖腺体。坐角式对生殖腺体也很好,缓解痛经。树式提升气质,增强平衡感和专注力,强健小脑。

身体上的变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坐位体前屈”,初中考高中时,“狠狠地”难了我一把的坐位体前屈。当时我还在上初中,在当时的概念中,我可能觉得相比于以后,那时无疑是我最年轻、身体柔韧性最好的时候,但我那么“艰苦”训练,居然还是只刚刚合格,我肯定这辈子都不可能再在坐位体前屈这个动作上有什么“突破”了。但是,居然在不知不觉中,通过练瑜伽,有一天,我把双手伸过脚尖,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当年的“老大难”、连脚尖都够不到的坐位体前屈么。

从增强身体的柔韧性来看,练习瑜伽跟小朋友小时候学舞蹈倒是有相似之处。教过我瑜伽的教练们确实有些是从小学舞蹈或者本身就是舞蹈教练,比如肚皮舞、拉丁舞。

现在,瑜伽比几年前要流行许多,成年人的柔韧性也可以改变、成年人的身体可以改变,可能已经潜移默化中被很多人接受和见证了。

但,瑜伽,跟其他运动,似乎又有些不同之处。先把冥想、呼吸法等等这些非常明显不同的放一边,就只说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瑜伽动作,也依然似乎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直到此刻我还在不断尝试着去领悟更多,并且感觉还有那么多没有领悟的奥妙之处,我离完全“参透”、完全理解这些不同、完全领悟还有非常非常远的距离。

所以,接下来,我试着回忆一个典型的瑜伽练习究竟是怎样的。然后再看看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发现。

还是以上一章提到的“双腿背部伸展”这个瑜伽练习为例,按照教练引导的正确方法,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做到自己的极限位置了,有些人手抓住脚尖是极限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大腿后侧的这条韧带产生的伸展的痛感,已经是她们所能承受的极限,或者背部的伸展已经到了极限的边缘,上身再尝试向下的话,可能不能保持膝盖继续贴在地面上了,或者,可能会剧痛,而剧痛,不同于伸展的痛,剧痛可能意味着受伤、拉伤。剧痛和受伤,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有些人极限的位置是手放在小腿上,有些人是腹部和大腿贴合,有些人是腹、胸、头和大小腿贴合。每个人的极限位置不同,并不仅仅是因为柔韧性,还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每个人的身材比例本身就不同,有些人手臂长一些,有些人腿长一些。


(图片:双腿背部伸展。来源:https://www.pinterest.com/pin/109353097182643332/)

所以,瑜伽课上,经常会听到教练们重复这样的话:

一定要在“自己”极限的边缘温和的伸展身体,不要用力推拉牵扯。

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感受动作使“自己的身体”产生的感觉上。

倾听“你自己身体”的声音。

我把“自己”都加上引号,表示强调。

几乎做每个姿势时,教练们都会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重复。甚至是每个姿势保持在那里(静态伸展)做每个呼吸时,教练们都会提醒我们关注“自己”、“自己的身体”:随着每一次呼气,都尝试着在“自己”极限的边缘再伸展一些。

回到双腿背部伸展,保持在各自极限位置的时候,身体上有一个或几个地方的痛感,会非常清晰,可能是腿背面的整条韧带,也可能仅仅是膝盖下面的位置。因为是在“极限的边缘”保持,这种痛感仿佛就是每个人承受范围内“最疼”的痛了。

我们会在“最疼”的位置保持3到5个呼吸,教练会引导我们,深深地吸气,缓缓地呼气,也就是,我们还不能非常快地结束掉这3到5个呼吸,而是在这样“极大”的疼痛下,还要慢慢地吸、慢慢地呼。

虽然每一次吸气或呼气实际上只有几秒钟,但这几秒钟给我们的感觉却是那么漫长、那么难熬、怎么数都数不完、好像永远等不来下一秒一样。

终于好不容易熬完了漫长的1个呼气,再一次吸气的时候,似乎终于能“松口气了”,上身似乎也确实随着吸气稍微往上了一点、“松懈”了一点,感觉轻松一些,没那么疼了。但是,紧跟着,教练像是看穿我们的心思似的,“缓缓地呼气。每一次呼气,都感觉身体比刚才更放松,手臂向前极限延伸,随着呼气,腹部内收,腹胸都向着大腿的方向再贴近一些”——教练还在引导我们再延展一些、再“极限”一些。教练的语气平和如常,我们满脸的痛苦、煎熬、满头大汗甚至眼泪都快要在眼眶里打转了,她似乎完全看不到、完全一副“事不关己”。

当时,我们可能并不一定立马意识到——对呀,这确实是“我们自己”找的“折磨”,我们自己“掏钱买罪受”,要不要继续受这种折磨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决定,选择权和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中,没人“逼”我们,教练并不是“逼”我们的人——但,可能潜移默化中的,或者,在潜意识里我们可能明白了。

于是,第二个吸气、呼气时,我们比刚刚的第一次能做到的极限位置更极限了,但我们却没感觉像第一次那么疼了。

虽然如此,终归还是疼、很疼、非常疼,一个呼、吸,一个呼、吸地数着,终于,熬过了3个呼吸,满心盼着,教练是不是该叫我们起来了,哦,天哪,还没有,还要再次吸气,呼气,呼气时再试着比刚才更延展一些。终于,熬过5个呼吸,这下应该终于要起来了吧,教练说过保持3到5个呼吸,哦,天哪,还没有,教练是不是没留意她已经数够5个呼吸了呀,什么时候能起来呀,好想哭啊……。

爱因斯坦和量子物理学家说,时间只是个幻象。所有事情都是同时发生的。

以前我多多少少觉得,就算爱因斯坦说的是真的——时间只是个幻象,那也只是量子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家的事情,跟我没什么关系。现在看来,可能、或许、也许真的是真的,而且可能跟我有关系、显现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难想象,当经过漫长的、仿佛“无数次”的煎熬、忍耐,漫长的、“无数次”的盼望、失望,终于迎来教练那句“吸气,慢慢地抬头”时,那一刻,体味过身体“极限”的痛并“长时间”在极限的边缘忍耐着、清醒地察觉着这种痛,那种像是历经煎熬后苦尽甘来的感觉,释放感、喜悦感、狂喜感——语言真的会显得苍白吧。

我需要再次说明或阐明一下,在我上面的描述里,也就是在我们当时的主观感觉里,这种痛非常痛、仿佛痛到“不能忍”。但是,实际上,这种伸展的痛是在我们自己谨慎、清醒的察觉之下,在我们自己的可控范围内,在我们各自的身体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它并不是真的令人“不能忍”。它也不同于剧痛。

既然提到了“各自身体可以承受的范围”,那就再提一次关注“自己(的身体)”吧。时刻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上,这一点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这关系到生命。这次,不引用教练们的话了,我决定抄一段教材上的话:

“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请随时关注自身的状况,不要盲目和其他练习者攀比。

练习瑜伽应该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动作所产生的身体感觉上,而不是攀比。瑜伽不是比赛,作为教练要引导学员学会和昨天的自身比,感觉自己每一天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只需要在练习的时候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动作带来的感觉上就可以了。只要课堂上有攀比,大家就容易忘记在极限的边缘练习,就会容易受伤,心态也不好。而瑜伽最重要的是修心,所以作为教练一定要引导好会员心态。”

从回忆一个典型的瑜伽练习中出来,回到练瑜伽动作跟其他运动不同之处。似乎,归根结底,还是跟呼吸有关。

我回想自己在操场跑步、打羽毛球,类似瑜伽的这种“极限的”、感受到明显的呼和吸的体验确实不多。可能跑步跑到最后“快撑不下去了”的时候,我的呼吸会变得或显得非常明显——每一口呼吸都很吃力,就像这时的每一次抬腿向前再挪一步都很吃力一样。

我还回想起搬非常重的东西,先喊1、2、3,然后几个人同时使劲。同时使劲的时候,大家“憋着一股劲儿”,也就是吸足了气的。而前面喊1、2、3的过程,也不是不可以看作其实就是在调整呼吸。

呼,吸,呼吸,呼吸的奥秘,太深奥,我还完全没有做好准备能够写点什么。就引用一段话来作结吧。

“我越了解气和跟气相关的想法和概念,就越来越感觉到它的奥妙之处。你看,在很多世界的古老文化里,呼吸都代表着生命。婴儿第一次发出声音,代表生命的开始;然后,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我们会说“奄奄一息”。

在古代的中国,还有一个超级有趣的现象——我们的呼吸和魂、魄的关系。你知道么,古代人认为魄的位置是在人的肺里,魂的位置是在人的丹田。人死了以后,停止了呼吸,于是,他(她)的魄就没了,魂,还在。但是,他们担心人死了以后,魂会离开身体变成鬼,所以,古代有很多仪式,要把魂招回来。在这种仪式里面就出现了那一句诗“魂兮归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招魂、而不说招魄的原因。”(引用自龚琳娜,喜马拉雅电台节目“跟着龚琳娜学唱歌”第1期)


评论
热度(5)

© Emma美食瑜伽和爱Emma Eat Yoga & Love | Powered by LOFTER